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信息公开 教学课件 学院视频 青年之声 纪检监察 院长邮箱

强化教学基本功 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五环教学模式”培训总结---王娜(工商系)
2011-6-9 13:45:27 来源:[来源]
2011年4月15日我在学院组织下参加了“强化教学基本功训练,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专题培训会。培训会中,俞方主任就青年教师在教学基本功和教学组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逐一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自己从教经验向青年教师朋友传授“五环教学模式”。下面是我参加培训的心得体会:
一、青年教师授课中存在的问题
1、直接进入新课:部分青年教师在授课之初,没有注重课前导入,而是在铃声响过后直接开始讲授,缺少复习、知识衔接的过程,令学生很难进入状态。
2、不顾学生的反应,课堂纪律涣散:有些教师在课前点名时,不顾及学生的状况,提示学生已经开始上课,课堂秩序混乱,而且。在讲授时,没有有效地整顿课堂秩序,出现睡觉、看手机、吃东西等现象。
3、课堂讲授单调:一些教师讲授时不注重方式方法,90分钟满堂灌,教师讲得力竭、学生听得乏味。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气氛差,教学质量低。
二、问题自查
通过此次培训,使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讲授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声音太小,合班教室讲授时,讲授效果受到影响;
2、课前复习时间把握不到位,有时复习时间过长,影响新课导入;
3、课件制作不够精致,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提高;
4、课堂设计不够完善,有时忽略布置作业,不利于学生课后复习。
三、结合“五环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一)课堂教学
1、教学组织:正如刘建林副院长指出:“课堂学生管理一直制约和影响着教学的进程、质量和教学的效果”。作为青年教师要注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授课教师既要注重授课内容,还应注重授课质量和学生的听课效果,但课堂管理不能生硬僵化,可以通过提问、讲一些小故事来从侧面教育学生、启发学生,应和他们多沟通、交流,让他们知道学习的重要性。
2、复旧引新:注重知识衔接,“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一节新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尤为重要。因此,通过复旧引新可以引导学生感知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回顾并巩固上次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印象,唤起学生的兴趣,并适时展开新的内容,可作到水到渠成。但在进行复习时应把握时间,不应过长。
3、学习新课: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作到概念准确、道理清楚、观点正确。多用一些身边实例,例如:“丰田汽车”“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等新鲜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注意难点、重点的突出,避免教学中的疲劳战术,70分钟的新课讲授,应有主次之分,概念、定义,哪些作到熟知、哪些作到理解、哪里简要了解。要清楚明白,界限分明,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清重点知识和一般了解,降低了听课效果。
改进课堂讲授方式方法,采用提问、小组讨论、小组协作、方案设计等方式,鼓励学生由被动灌输过渡到主动学习,同时既可增强学生的文案写作和方案设计能力,又能提高团队协作意识,有利于教育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总结巩固:利用5到10分钟进行本节课程的总结巩固,通过“背影效应”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再次点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提醒学生检查课堂笔记,拾遗补缺。
5、布置作业:课后作业形式多样,包括:笔头作业、思考作业、复习知识和预习功课等。可利用课堂的最后5分钟进行作业布置,既提醒学生在课后注重知识巩固,又有效地控制课堂,避免学生犯急躁情绪,造成课堂秩序混乱。
(二)课程准备
备内容,认真钻研新大纲,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把握知识逻辑并能自如运用,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科学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备学生,尊重学生,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培养,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做到因材施教,在授课过程中,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特点采用不同的教法。备结构,对课堂教学进行精细把握,知识的前后联接,整节课程的时间控制,教学任务的合理安排。
青年教师同时要认真撰写讲稿、写全稿。包含每节课程所需知识点和案例,甚至引导语、提问、结束语等,也应尽可能地全面撰写,并且注意知识、实例更新,不断补充新的内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风,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精神面貌和行为能力。青年教师为人师表、教风端正、规范言行、治学严谨,方能提高教学质量。在德、才、学、识、仪等方面严格要求,方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立足本岗,作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学院地址: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学苑路600号
联系电话:022-63303801 022-63303880 / 招生咨询电话:022-63303817 022-63303848
版权所有 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
津ICP备12008678号/ 津教备01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