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用爱心和责任培育学生成人成才成功。学院党委书记黄克敬、党委办公室潘兰撰写的《彰显办学特色,学生终身受益》一文被2011年4月27日《天津教育报》“职教论坛”栏目刊登。现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彰显办学特色,学生终身受益 黄克敬 潘 兰 “德能兼备,师从百工,培养高素质能工巧匠”,这是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的校训和育人理念。近年来,学院党委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加强内涵建设,树立“为学生成才成功精心策划,为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在办学质量和特色上下功夫,努力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让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真正满足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和滨海新区发展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健康成长 “培养人的成长,让学生终身受益”,这是学院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发16号文件精神,把握时代特点,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深化落实素质教育工程坚持的理念。近年来,培养和塑造的“政治强、品德好、技术精”的高职大学生新形象,赢得了社会用人单位的认可和青睐。 1、注重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学院党委紧紧围绕教书育人的使命,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在培养学生掌握精湛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具有高度敬业精神和良好思想品质。一是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针对当前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特点,学院党委始终坚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和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逐步使职业教育成为适应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培养出更多“品德+技能”型人才,时时处处体现着“德能兼备,师从百工”的校训。二是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学院党委注重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工会和社团作用,积极调动各自功能特长,组织学生乐团、人文社科类讲座和校园文化艺术节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以文化育人、环境养人,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文化阵地。同时,学院还坚持从培养学生知识结构、心理素质、修身养性、团队意识、健康情趣和社会适应性出发,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高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灵魂,不断探索出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注重加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当代大学生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将来能否承担社会责任,不仅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素质,也是适应社会的重要标志。一是重视抓好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学院党委认真研究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把增强社会责任感教育作为学生成人成才和培养接班人的高度来认识,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通过依托共青团和学生社团,多次组织学生参观“周邓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学习当代英模人物先进事迹和本校教书育人楷模群体等,紧密联系实际从政治思想、素质能力和人生追求点等方面,把社会责任感教育融入学生社会性发展需求之中,强化了当代大学生热爱祖国、顾全大局、热心公益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二是重视加强社会责任感的养成。组织学生学习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本校学生参与天津达沃斯会议青年志愿者的先进事迹,亲近体验“真诚服务、无私奉献”的精神。近五年来,本院组织300名优秀志愿者,高标准服务保障了国际职业技术教育论坛、中美房地产市场发展研讨会、2009年和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国内外大型会议。近两年又在2009年、2010年中国国际矿业大会服务保障中,都有360名学生志愿者的身影,赢得了各国参会代表和各级领导的普遍赞誉。 二、创新育人模式,积极适应社会需求 “用责任和智慧,让学生享受优质教育”,充分彰显出学院党委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和境界。近年来,尤其是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上,学院联系高职教育培养具有大学文化层次、技能型、操作型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实际,紧紧依托国土房管行业特色办学,坚持育人为本,把促进学生成人成才成功作为学院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经济社会和滨海新区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学科专业对接行业特色。作为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举办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发挥行业优势,在全国及天津市首创或率先开办“房地产经济与管理”、“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国土资源管理”等专业,由学院管理的天津全行滨海会议中心,作为校内实训基地,参与多门精品课程建设,为在校生提供实习机会,成为国土房管行业和滨海新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近年来,学院还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大力开展社会培训、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面向全国300多个城市开展各级各类社会培训20余万人次,为经济社会输送技能人才,建设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2、课程设置链接职业证书。求学为了就业。学院瞄准行业需求风向标——职业资格证书,制订与国家职业标准规范相衔接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实行高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推行职业证书、学历证书“双证”制度,建立起具有高职教学与技术培训实践特色的教学体系。连续数年来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持有率达90%以上。在校企合作力度上,学院先后与东方标准(北京)人才服务有限公司、天津天孚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台湾台耀(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开展订单培养,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无缝转接”,为相关专业的课程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造更加有利条件。 3、新增专业承接新兴产业。伴随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定位落脚在如何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为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学校围着市场转、专业围着产业转、人才围着需求转”,学院挖掘自身内在潜力,努力办出自身特色,先后围绕新兴产业设置专业,增设园林工程技术、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历史建筑修复技术)、建筑设备工程技术(电梯)等新专业,为新兴产业量身培养设计人才,发挥职业教育在人力资本供给中的支撑作用,培养和储备经济社会发展的稀缺产业人才,并在三年内为滨海新区输送更多符合要求,“适销对路”的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 三、创新管理机制,坚持严谨办学方略 “把校园管理成为最和谐、最安全、学生和家长最放心的地方”,这是学院党委一直坚持的工作目标。向管理要质量、保安全,成为学院近年来判断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是否符合教育规律、依法治校方略的标准。这种责任和使命。促使着学院不断创新管理思路、方法和举措。 1、管理效能化。管理制度突出统一“责、权、利”,内部形成“矛盾不上交,责任自己负”管理规程。教学管理精致化,聘请德高望重的资深教授督促检查教学过程,把好质量关口,确保不出“次品”。后勤管理精细化,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把为学生服务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以质量、特色取胜,重内涵、重品质,充分发挥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优势。坚持人性化管理、学生自律约束、管理成效监督体系“三位一体”管理运行机制,做到严格适度,严者合理,严而有据。 2、师资多面化。从师德师风建设入手,凭借人格魅力和渊博学识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学院上下形成争创关爱学生、严谨笃学、勇于创新教师楷模的氛围。在推进校企合作中,特聘企业能工巧匠带教师,同时,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生产活动,突破企业发展技术瓶颈,教师队伍科研水明显提升,为优化专兼职师资队伍提供实践支持,产学研战略联盟已逐步形成,学院和企业达到优势互补、资源互通、利益共享的“多赢”模式。
|